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也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也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下图)。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四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因此上合组织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截然不同国家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欧亚巨人》

(1)根据材料一,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2)材料三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是什么?指出该组织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何吸引力?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国内、国际各答一点即可,4分) (2)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2分)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2分) (3)“温和的选择”: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或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2分)。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到到50年代,结合教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角度回答;1972年结合中美利益趋同的角度说明;1992年从新时期中国外交不结盟原则以及国际局势变化角度思考回答。 (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抗日战争胜利的角度说明;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中日开始建交”以及材料二中“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等分析回答。 (3)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时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材料中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等并结合新时期外交特点,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吸引力,结合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即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进行归纳作答。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不结盟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序号

名称

颁行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1

《奏定中学

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2

《中学校课

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3

《高级中学世

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

(2)材料2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教育对历史发展的潜在影响。

(3)材料3与材料4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行政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材料三   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材料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是什么?简要说明主要原因及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希腊公民

A.自私性           B.集体性

C.私有化           D.至高无上的特点

 

查看答案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查看答案

有人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举措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