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该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有这些,都和宗法制相关,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恐怖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对反革命分子采取的恐怖政策。国际恐怖主义历经了18世纪末的萌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爆发时期、上世纪90年代的泛滥时期。在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极端宗教恐怖主义组织与极端民族主义恐怖组织逐渐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基本类型。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催生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反国际恐怖主义世界大同盟”。这个同盟一度被称为后冷战世界“真正的”新格局。但是在多年的“反恐战争”中,国际恐怖主义的枪炮声仍不绝于耳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各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利益上的不同,对国际恐怖主义内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国际社会在开展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分歧仍然很难调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摘编自李金荣《关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恐怖主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们如何应对国际恐怖主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