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 达( )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 历史》(1734年)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 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这表明
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 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
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下图漫画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评述是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没有违背帝国宪法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制
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希望:
A.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 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C.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法国思想家西耶斯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分工原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替他人的劳动”——引入政治领域来阐释某项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下“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他应该是在阐释
A.代议制 B.邦联制
C.联邦制 D.两党制
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