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2)经济:指商品经济。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这一信息提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 (2)第一问,材料二中“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的提示,结合宋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即可作答。第二问结合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 (3)结合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

A.从农耕文明开始转向工业文明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特征

D.民主思潮给社会带来思想解放

 

查看答案

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年期间,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上述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  )

A.徽商和晋商对外贸易的扩展

B.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C.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查看答案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