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认为“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习,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认为“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习,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奏朝廷“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针对清廷海防薄弱而提出:“今年洋面不靖,屡有劫案,亟应归复水师,出洋捕 。惟外洋开仗,较之长江开仗其难数倍。……拟船成之后,仍需酌改营制,略仿西洋之法,一船设一官,乃可角逐海上”同治二年,曾国藩为了招拢精通洋情、商务与外语人才,多次让人延请海归人士容阁来总督府共商大计,又选派三十名幼童出国学习,开启近代中国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的先河。

曾国藩对西方国家的看法……以大西洋诸夷论之,英吉利狡黠最甚,法兰西次之,俄罗斯势力大于英法尝与英夷争斗,为美利坚性质成为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传统理藩外交相比,曾国藩的外交思想的进步之处?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曾国藩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基本认识?

 

(1)进步之处: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图自强;加强海防建设,保障海洋权益;派人出国留学,培养近代人才;利用列强侵华矛盾,维护国家利益。 (2)对西方列强的侵华抱有一定的警惕;认为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存在矛盾斗争;但对西方列强的侵华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其侵华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进步之处”是把曾国藩的外交思想和传统理藩外交进行比较而得出的。从材料中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加强海防、派遣留学生、利用西方矛盾维护国家利益等。 (2)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对曾国藩思想的评价,从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进步性和存在的认识局限两个方面作答,着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杰出人物·曾国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英法为代表,竭力维护和固守原有的民族利益、殖民利益和新获得的霸权利益不放……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这是一种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第三种类型是东欧和东南欧众多中小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些一战后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角逐争夺的对象,无法主宰其民族命运,最后被拖入大战的漩涡,付出了惨重的民族牺牲代价。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分化的根源并分析这种分化带来的各自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枢机构采取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不主持日常政务,袁世凯对此极为不悦,但已不容他置嚎。他对责任内阁制的破坏不是公开否认其原则而是根本蔑视其存在。

----节选自《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14年,袁世凯主持祭孔大礼,又庆祝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他称赞科学及其净化迷信的作用,而又率领全国祭天,邀请所有的人都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皇帝的特权大众化。1915年8月在总统的默许下开展了一场拥戴袁为皇帝的运动。然而,皇帝却要经过选举(实际上是走形式),帝制必须是立宪的。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和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5年II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救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三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为确保《布告》的实施,财政部又陆续颁布了一批其他条文作为实行法币政策的补充。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组织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规定定兑换法币办法。接收发行集中现银办法、规定新辅币条例、规定统一公债充足准备金办法、增加法币保障等。1936年1月20日迫于蒋介石的压力,财政部又规定中国农民恨行发行的纸币“与法币同样行使。”

一《南京国民政府历次生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出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带来的有益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趣。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中“历史意见”体现了怎样的评价历史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贫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决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编自《古代丝绷之路》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国家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