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对一国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异常重要,货币体系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反...

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对一国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异常重要,货币体系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白银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1935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  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任答2点即可得4分) (2)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3分,答对三点给3分) 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或:国民政府实行了统一货币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货币)] (3)原因: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分,答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要点即可) 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用来购买了中国的奢侈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而没有用作资本的积累,所以很快就衰落下去。 (2)一定注意19世纪末这个时间,想到当时中国都是什么地方花钱了。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战争赔款,其次还有清末新政等事件,从外国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以及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包括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禁止白银外流。还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实行法币。 (3)首先读懂材料中涉及三个时间段的变化,问的是变化原因。30年代:首先想到经济危机: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40年代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是因为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70年代: 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还有外界的秀和日本的挑战。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币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霸主地位确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76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查看答案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查看答案

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列强侵华战争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