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解析】 试题分析:(1)答题注意时间限制春秋时代,不要回答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以推断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孔子、老子是这一时期思潮的体现。 (2)依据材料中的“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张是: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对一国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异常重要,货币体系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白银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1935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  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76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查看答案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查看答案

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列强侵华战争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