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 《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工商业兴盛,商帮强大。 (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中国抗美援朝。(4分,任答两点即可) 21世纪: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 (3)不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文革中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思想僵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是。当时的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简单,资源消耗少;人们崇尚节俭;生活方式符合环保要求。(4分,任答两点即可。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4)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政治方面,学生可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统一的知识来回答。而经济方面,可结合必修二有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首先,学生需回答出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为“恶魔”、“恐怖与邪恶”、“中国威胁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原因。鸦片战争时期,被称为恶魔,学生可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来回答。在20世纪50年代,学生可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朝鲜战争来回答。在21世纪,学生可结合中国国力的提升相关知识来回答。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若不赞同,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思考。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政治上,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若赞同,可从环保角度去思考。 (4)当今世界全球化迅速发展,因为彼此不了解才导致了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因此双方需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改革论坛网:宣晓伟《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3)材料三“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美国某投资专家指出:“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去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B.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C.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D.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查看答案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 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 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查看答案

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