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年)贵州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79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张之洞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筹办冶炼局。1889年冬张之洞调任湖北。筹建汉阳铁厂后来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896年任湖广总督编练湖北新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之一。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王朝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孙中山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1)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1)国力衰弱,民生困苦,民族危机严重;治理地方的经验;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张之洞兴办近代工业为武昌起义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创办新式教育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编练新军为武昌起义积蓄了武装力量,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灭亡。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张之洞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材料中他在山西和湖北任职期间的政绩,以及在外交方面的成就,概括其作为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张之洞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因此被称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他兴办近代工业,推动地方教育改革,还编练湖北新军,都客观上有利于武昌起义的爆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惟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陵,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之义务不能。欲外口气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王家苑、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

 

查看答案

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流”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介入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砷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包世臣《齐民四术》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己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滋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

——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185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化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玉米种植的两种态度及各自理由。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美洲作物传播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