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

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A.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      B.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

C.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       D.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被公器私用,沦为世家大族仕进的工具,说明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较为粗糙原始,缺乏公平、公正,故选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B错;C项是结果,排除;察举本身即对世袭的突破,材料论述的是官员察举选拔的随意,D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    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时代需求

C.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推崇    D.周公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崩溃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年)贵州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79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张之洞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筹办冶炼局。1889年冬张之洞调任湖北。筹建汉阳铁厂后来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896年任湖广总督编练湖北新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之一。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王朝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孙中山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1)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惟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陵,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之义务不能。欲外口气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