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事在变化,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和阐释这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世事在变化,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和阐释这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渐变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代代相承,变化微渐”的说法是否准确?试以古代社会主流思想为例说明你的依据。

(2)从材料看,中国社会“亟变”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有哪些,作者比较推崇哪一变化?为什么?

(3)二则材料展示了哪些史学方法?

 

(1)功能:民众议论朝政的场所。态度:保留学校,作为观察民情的窗口。借鉴:注意听取舆论反响;施政应顺应民意;根据民众意愿积极改善施政;等等。 (2)功能:传递学术文化,培养人才之所;培养天下人民的议政能力,使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意义:有利于限制君权,具有早期启蒙性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 (3)主张:教育与救国结合,把教育当作救国的主要途径;改革教育制度,强调人的体、智、德的全面发展。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思想演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并常常议论朝政”,第二问从材料中“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即主张保留学校,第三问学生答出顺应民意,尊重民意,倾听舆论等方面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明清启蒙思想,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养士”“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概况即可;第二问答出该思想对于君权限制的启蒙思想的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主张,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 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第二问答出维新变法的背景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概况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某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

A.谭嗣同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查看答案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出路

 

查看答案

梁启超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也是主张、观点不断变化,思想“多变”,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了(  )

A.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                B.西方侵略的冲击日益深入

C.近代社会剧变催人猛省                D.旧民主主义革命任重道远

 

查看答案

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政治革命取代文化改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

A.全面学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B.仿效物质文明,排斥政治制度

C.重视政治文明,忽略物质文明        D.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