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这一数字不能出商代“农业先进”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查看答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                 D.小农经济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查看答案

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国人习惯在学校聚集,并常常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关闭学校,大夫子产不同意,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苶(nié,萎靡不振),民知已卑,民德已薄”。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

(1)据材料一,郑国的学校具有什么特殊功能?对此,子产持什么态度?对后人有何借鉴?

(2)材料二认为学校应具有哪些社会功能,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教育改革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世事在变化,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和阐释这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渐变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代代相承,变化微渐”的说法是否准确?试以古代社会主流思想为例说明你的依据。

(2)从材料看,中国社会“亟变”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有哪些,作者比较推崇哪一变化?为什么?

(3)二则材料展示了哪些史学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