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满分5 manfen5.com

 

 

示例1: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2分)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1分)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2分)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1分) 示例3: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分)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分) (可以多角度提炼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根据题目提示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以从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进行论述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观点,简单明了;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陈述(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第三部分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如,观点一: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图腾崇拜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依赖到有限利用到无限利用到合理利用)。观点二;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崇拜到利用到保护),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观点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辩证的(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也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并行。逻辑要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查看答案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查看答案

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