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统计表。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时间

公元前300

公元2

745

1200

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 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从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人中国农民。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的作用。

 

(1)趋势:从战国时代起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城市化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6分) 表现: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从城市中心看:出现有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元曲、杂剧、小说、曲艺、戏剧,多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写出其中任意3个角度,并说明清楚即可得6分。思路: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答。) 总之,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总结提升1分) (3)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 (4)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1分) 全球史观的角度,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对于古代城市化的趋势,可以以南宋为转折点,分两个阶段,从战国时代起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2)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注意寻找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即可答。最后注意总结,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3)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政治上主要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的内容。 (4)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即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基本含义。根据其含义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运用全球史观来看通史观念口岸的话,应该从其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用文明史观来评价的话,应该侧重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交汇来说。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城市发展的趋势;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唐到清的发展状况;史学研究·研究方法·史观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材料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上海

 

查看答案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查看答案

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B.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规模非常大

C.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查看答案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