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梁启超的观点。

 

(1)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注重海军发展;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军队仅以海军为重;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清朝为落后的封建制国家。 (2)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纵容。 (3)主题是中华民族的唤醒。证据:戊戌变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任选一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较难概括,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材料一中说如果清政府是共和的政体,且民众有爱国精神,则不至于失败,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的海军分属于几个省份受到地方势力的影响,因此在战争中不能发挥出整体作战势力,日本的方面则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中国,希望日本对中国作战,以获得好处,因此日本的侵略实际上得到了列强的纵容,日本也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获得了支持。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此题是中华民族的唤醒,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要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甲午中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96年,由于泰国经济形势恶化,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次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连续攻击下,泰国中央银行保持泰铢稳定的努力归于失败,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一场席卷东南亚乃至韩国、日本的金融危机爆发了。这说明(     ) 

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利于第三世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得更恶劣  

D.全球化推进背景下要加强经济安全意识

 

查看答案

1953年7月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在维持南北分治、保持半岛的“冷和平”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朝核危机”的久拖不决,加剧了半岛局势的动荡。这表明(     )

A.东北亚国际结构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B.原有停战机制难以适应局势的变化

C.冷战后朝鲜半岛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D.南北朝鲜对峙是问题产生根源所在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关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中提到“他之所以关心本国的繁荣,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其次是因为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下列最能体现这句话含义的是(     )

A.美国民主是建立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力的基础上的

B.美国社会发展是多元文化的结果

C.美国社会的繁荣是美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

 

查看答案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最高的法律,产生远远早于任何曾存在过的成文法和任何曾建立过的国家,他在国家篇中对自然法下了一个定义,即真正的法律是与本性nature相合的正确的理性,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变的和永恒的,它以其指令提出义务并以其禁令来避免做坏事。下列关于自然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法律规定了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     

B.大自然普遍存在的规律             

C.贯穿始终的是自然、理性、正义

D.自然法作为衡量善与恶、好与坏的唯一尺度

 

查看答案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B.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C.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D.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