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传播基督教精神。(6分) (2)站在欧洲国家立场上(或以欧洲为中心)。(3分) 史观:全球史观: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文明史观: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近代化史观:是人类迈向近代化之路;社会史观:它是改变人类生活之路;革命史观:它是殖民掠夺与反侵略之路。(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联系所学,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还有经济根源、精神动力、思想根源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传播基督教精神。 (2)第一小问立场,根据材料信息“发现美洲”可见是站在欧洲国家立场上;第二小问史观解读,明确史观的含义,不难得出结论:全球史观,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文明史观,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近代化史观,是人类迈向近代化之路;社会史观,它是改变人类生活之路;革命史观,它是殖民掠夺与反侵略之路。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人物·哥伦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尸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今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时什么?

 

查看答案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