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

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国人习惯在学校聚集,并常常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关闭学校,大夫子产不同意,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据材料一,郑国的学校具有什么特殊功能?对此,子产持什么态度?对后人有何借鉴?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2)材料认为学校应具有哪些社会功能,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苶(nié,萎靡不振),民知已卑,民德已薄”。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教育改革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1)功能:民众议论朝政的场所。态度:保留学校,作为观察民情的窗口。借鉴:注意听取舆论反响;施政应顺应民意;根据民众意愿积极改善施政;等等。(2)功能:传递学术文化,培养人才之所;培养天下人民的议政能力,使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意义:有利于限制君权,具有早期启蒙性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3)主张:教育与救国结合,把教育当作救国的主要途径;改革教育制度,强调人的体、智、德的全面发展。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思想演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并常常议论朝政”,第二问从材料中“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即主张保留学校,第三问学生答出顺应民意,尊重民意,倾听舆论等方面内容即可;(2)本题考查明清启蒙思想,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养士”“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概况即可;第二问答出该思想对于君权限制的启蒙思想的作用即可;(3)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主张,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 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第二问答出维新变法的背景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概况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某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

A.谭嗣同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

 

查看答案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出路

 

查看答案

梁启超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也是主张、观点不断变化,思想“多变”,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了(   )

A.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

B.西方侵略的冲击日益深入

C.近代社会剧变催人猛省

D.旧民主主义革命任重道远

 

查看答案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政治革命取代文化改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   )

A.全面学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B.仿效物质文明,排斥政治制度

C.重视政治文明,忽略物质文明

D.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