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给

公元前205202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

中尉

迁丞相

 

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兰太尉

B.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省置无常

 

D 【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初年,内忧外患不断,直到景帝时期仍然发生了“七国之乱”,国家政局不稳,故A项错误;西汉初年,封国确实削弱了中央集权,但是表格中的信息没有涉及封国的,无法得出前述结论,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除卢绾外,不能判断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故C项错误;表格材料交代的是西汉初年四帝太尉的设置情况,且不同皇帝时期不同太尉的任期、任前职位、去职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本质体现的是皇帝通过对太尉设置的控制,以期削弱辅臣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皇权 【名师点睛】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 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 :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 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 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 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 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

电: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材料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