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业出现区域性分工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中可以看出,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推动了制瓷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故A错误;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名师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 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本题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 期此地名为昌南镇而非景德镇,陶玉为私营手工业者,材料没有涉及该产品畅销海外,因此排除 ABC 项后 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负责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也有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的现象。这反映了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查看答案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查看答案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僚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订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地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  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她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做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朝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查看答案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 结合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犬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 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