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史...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史·近代史编》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摘目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

结束语  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卷  文艺复兴1493~1520

第二卷  宗教改革1520~1559

第三卷  反宗教改革运动和价格革命1559~1610

第四卷  西班牙的衰落和三十年战争1609~1648/59

第五卷  法国的优势地位1648~1688

第六卷  英国和俄国的兴起1688~1715/25

第七卷  旧制度1713~1763

第八卷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1763~1793

第九卷  动乱年代的战争与和平1793~1830

第十卷  欧洲势力的顶峰1830~1870

第十一卷  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1898

第十二卷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1898~1945

——摘自[英]埃尔顿编《新编

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据材料,指出两本著作关于世界近代史叙述的差异(至少两点),你认为哪一部著作更合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示例:差异(4分,答两点),判断哪一部著作合理给2分,解释理由给6分。 差异1: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不同,前者论述的起止时间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后者的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分) 差异2:前者的叙述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索,后者则将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2分) 或者差异3:前者以整体史观叙述历史,如关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变化,而后者强调的是以欧洲历史为中心。(2分,结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满分4分) 认为第一部著作更合理。(2分) 理由:因为第一部著作对世界近代史的叙述应该以尊重史实为前提,以整体史观架构历史,涵盖的历史更全面;这部著作以世界逐渐连结成一个整体为主题,线索清晰,逻辑性强;《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这部著作就体例而言关注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难以展现近代初期的其他洲的历史。(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或认为第二部著作更合理。(2分) 理由:该著作以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论述详细,研究的视角多;研究更为详细,史料丰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前一部著作只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线,具有片面性。(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阅读设问,明确题干要求,即判断著作的合理性,说明理由,其次阅读史料,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两部著作,明确两部著作存在的差异,可以从两者的时间、叙述的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分析归纳,如就叙述的内容看,《世界史·近代史编》注重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线贯穿史实,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则是注重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突出欧洲的核心地位,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部著作进行评述,评述哪一部更合理课选择一种,结合史实论述选择的理由即可。 【名师点晴】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即答案不是唯一的,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考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其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以史佐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开放型试题一般是创设一个新情境,让考生以客观史实为依据,完成对某一相关观点的论述。考生先要确立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观点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答案要有层次性,要有史实依据。允许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 寻找合适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 考点: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史学理论•历史史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催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部分与会代表在马德普拉塔组织了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A.该贸易区难以达到利益均衡的理想

B.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C.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人贫富差距

 

查看答案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查看答案

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这表明

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

C.俄国从此后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

 

查看答案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C.成为“世界工厂”

D.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