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材料三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 分别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4)从上述古今中外制度与机制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1)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为此后历朝所沿用。(4分) (2)创新: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共和制;罗斯福新政中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分) 作用:联邦共和制度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缓和量社会矛盾,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2分) (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 (4)启示:制度与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立足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健:各国之间的制度与机制可以相互借鉴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所说的的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如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如实行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考查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 (2)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可知,政治上的创新主要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创立了联邦制、民主(总统)共和制,结合所学考查联邦制的影响,属于识记内容。经济上的创新是指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第二小问考查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认识。 (3)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见是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见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注意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注意标题“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紧扣“制度与机制创新”“社会发展”来回答,如制度与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立足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各国之间的制度与机制可以相互借鉴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制度与机制创新相关的中外知识点,本题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查看答案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丈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l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 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 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对大多数人来讲,现实社会完全缺乏理想和希望,它沉溺于过时的自满,陶醉于物质与消费,”……精神空虚迷茫,处在异化的非人性发展状态”,其在艺术上突出表现为

A.古典主义            B.浪漫生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近来网上有一则幽默帖子被疯狂转载,该贴如是说:“世界是一个班,美国是班长,家里有钱,人长得也强壮,学习成绩很好但也爱打架,做事蛮横无理,班里同学一般都不敢顶撞他……联合国是班主任,穷,身子弱,地位低,住在人家班长家里.经常看人家班长的脸色……。”下列最能体现班主任“看人家班长的脸色”的事件是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德国分裂

 

查看答案

在纪实影片《帝国的毁灭》中有如下片段:秘书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对影片创作合理的解释是

A.艺术作品一定要反映真实的历史

B.作者意在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C.希特勒不愧为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

D.作者企图颠覆人们对希特勒的固有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