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初期,佃户要迁徙必须由地主书写文字凭证。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

北宋初期佃户要迁徙必须由地主书写文字凭证。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有利于    

A.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B.地主与佃户之间实现平等

C.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全解除 

D.缓和地主对农民土地兼并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下-,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就随之消失,这意味着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由于佃户获得了迁徙的自由,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与田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上的身份、地位也明显提高,A项正确。B项的“平等”和C项的“完全解除”说法错误;题干与缓和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查看答案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 653

69 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 047

6 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 039

4 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 569

45 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 943

29 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三: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古代手工业相比,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材料二:西方学者约翰·尤·内夫曾说:“我们发觉……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发明

发明人

身份

国别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纺纱工匠

英国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理发师

英国

骡机

克隆普顿

纺纱工人

英国

蒸汽机

瓦特

工匠

英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发明

发明人

身份

国别

电灯等

爱迪生

电学家、发明家

美国

发电机

西门子

电气工程学家

德国

内燃机

奥托、戴姆

工程师

德国

飞机

莱特兄弟

发明家

美国

炸药

诺贝尔

化学家、工程师

瑞典

碱性转炉

托马斯

工程师

英国

平炉炼钢法

马丁

工程师

法国

请回答:

(1)有人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首先爆发工业革命,“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材料一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找出相应依据。

(2)据材料二判断约翰·尤·内夫讲这段话的时期,并简述理由。他认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哪些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