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北宋时期开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反映了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故②正确;封建时代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反映了汉代分区域销售商品,故④正确,故②④正确,A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戴震(1724年—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戴震特别擅长于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者,存乎欲者也。” 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章太炎对戴震特别推崇,但是钱穆则不以为然。

——根据李帆《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戴震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推崇戴震思想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它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1952年,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7%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中的经营比重,已由1950年的55.6%降为1952年的37.1%。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还有通过宪法和国家建设计划。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在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金冲及著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竺可桢关于中国气候的变迁表

气候变化阶段

时间范围(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第一温暖期

3000B.C.——1000 B.C.

商、西周初年

第一寒冷期

1000 B.C.——850 B.C.

周代

第二温暖期

770 B.C.——公元初

秦汉时期

第二寒冷期

公元初——60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温暖期

600——1000

唐朝

第三寒冷期

1000——1200

宋代

第四温暖期

1200——1300

元朝

第四寒冷期

1400——1900

明清时期

综合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气候的变化与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关系?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