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
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
60多年来中国外交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旗帜鲜明的“一边倒”,到纵横捭阖于“三个世界”,直至今天跻身与多极化的进程,中国外交在与时俱进,在逐渐成熟。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从而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新时期面对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什么?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近代以来,中国宪法经历了重大发展。请回答:
(1)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什么?其有何进步意义?
(2)新中国第一部临时宪法是什么?这部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有何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