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后一位美国政治家说:“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

二战后一位美国政治家说:“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满分5 manfen5.com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华约成立

C.北约成立         D.马歇尔计划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说的是经济上的,只有C项符合。A项是政治,B项是军事,C项也是军事,都不合。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格局·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马歇尔计划: ⑴含义: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⑵目的: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⑶作用: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⑷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三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据材料三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3)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

材料三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者革除中央政府之专制政治、顽固人物而易以新政治、新人物也。今则中央政府之已革去者不过大清帝国四字而已。革命之起起于地方。革命之终亦终于地方。中央政府既未经事实上之改造更未受思想上之淘汰而遂标榜革命成功是失败耳何成功之有故此次之革命非能革去恶政治也所革去者仅满洲皇室之主权耳专制腐败犹旧也。呜呼——戴季陶《失败之革命》

材料二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自古以来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的“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挑选“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