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业 | 1912年 | 1920年 | 年增长率(%)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509564 | 1598074 | 12.1 |
机器面粉业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1966 | 8316 | 19.8 |
卷烟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138 | 1680 | 36.7 |
电力业 |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 12013 | 29602 | 11.9 |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以应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国之初,建设法制国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的政治理念,他们寻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成为经济立法的题中之义。……此时国内法政学校纷纷出现,法律书籍大量面世,依法治国思潮时不可遇。
——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材料三: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公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励、扶植等作用。
——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北京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立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记》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种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哩(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请回答: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棉纺织业是中国古代后来居上的手工业部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南棉布整染工场数量相当大,仅苏州城里就有踹布商340多人,办手工工场即踹坊(即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450余家,共雇工匠19000多名,平均每家踹坊雇工匠40多名。“细查苏州阊门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每坊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千余块,人数称是。”(注:《雍正朱批谕旨》第42册)
——罗肇前《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着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着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 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中国在棉纺织业上属于后来者,……明代以前,中国的棉纺织物基本只用于国内的消费,与国外织物并无明显的优势。但到18世纪,产于松江府的本色棉布由于其精湛的品质成为欧亚贸易中的重要出口商品。——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苏州棉纺织业在经营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据《光绪二十九年岳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记载,“查岳(州)、常(德)、澧(州)等处织布之户,近来全系参用洋纱,所以之布,据云轻细有余,而厚暖则不足,目下欲求一匹真土纱都布,几如披沙拣金”。此记载反映了
A.传统的自然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B.近代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
C.传统手工织布业日渐破产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