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商品交易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效原四望,遍地皆棉”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入市场
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的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