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 )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行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探究]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反对天主教会的阶层有哪些?你对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
(3)以上材料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2010·浙江高考)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著)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3)你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
A.“因信称义”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进化论”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