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
A.教育救国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罪责政府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在1858-1859年两年中,马克思接连指出:“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通商口岸比较少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人身控制的弱化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体现了封建国家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