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影响16~17世纪世界海上航线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简表
|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 当代
|
贸易范围
|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世界贸易之外
| 国家间联系密切,参与普遍
|
发展速度
| 低
| 快速的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带来了高速发展
|
基础设施
| 空运与海运成本下降
|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
|
制度化
| 在关贸总协定下从事贸易 贸易多边协议自由化的开端
| 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
|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1)以上是一张虚拟的病历表,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请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理解。
要求:提取信息全面;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2)结合所学,指出朱自清此文纪念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
(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以下文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
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之间,德国步入了工业化的快车道,尤其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的产量增长很快,并跃居到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与此相关的因素有(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注重科技创新
③确立共和政体
④对外殖民扩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的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B.戊戌变法
C.阿里远征土耳其D.巴黎公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