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l)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表现:明确了行政、司法机关的审判权限;审和判权力分离;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分离。 (2)原因: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司法审判体系的完善。 【解析】 试题分析:(1)答案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唐代时,县、州、中央司法部门、宰相、皇帝各自有明确的审判权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越权行事。宋代以后,“审和判分离”,表明审理权和判决权相分离,尤其是终审判决全部收归中央。唐代时,刑事和民事案件实行了初步分管,到南宋时,“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分离。 (2)结合该题分值的分配,分析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思考。政治方面,司法制度的改革表明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经济方面,唐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日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民事纠纷的增多。因此,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进行分别管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样,结合该题分值的分配,分析影响也需要从阶级属性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思考。阶级属性方面,统治阶级的司法改革,根本目的必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阶级统治。制度建设方面,一系列顺应时局的改革,也促进了司法审判体系的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一一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两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能,但科举在“学堂成效未有验”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出任时艰”者的确多是这些人。惟他们在“出任时艰”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弟子无得意者”,“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至此,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报人王新命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

——改编自罗志田《清朝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查看答案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查看答案

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这表明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