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答案一我同意赵翼的观点。即北魏政权的衰亡缘于“汉化”政策。理由:(1)政治:孝文帝迁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力衰微;破坏了鲜卑族的纯朴风尚,使鲜卑贵族沾染上腐朽没落的魏晋门阀士族的种种恶习,骄奢淫逸,官风腐败,鲜卑贵族日益腐化,腐蚀了北魏原本纯补、实效的政治生活;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伏下了北魏衰亡的契机。(2)生活: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族等、改籍贯、通汉婚,彻底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 “全盘汉化”。结果摧毁了北魏赖以统治的根基,丧失了鲜卑族勇武之气,完全泯灭了鲜卑族的优点和个性,使曾经生机勃勃、骁勇善战的鲜卑族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赵翼批判孝文帝的“全盘汉化”政策是有道理的。对待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答案二我同意黄仁宇的观点,即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理由:(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改进工具,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耕者,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政治:迁都洛阳、实行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采纳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鲜卑族也最终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总之,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变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黄仁宇站在宏观历史视角度肯定了孝文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学生首先针对题干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如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然后接下来进行论证,学生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论证,要求史实正确,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即可。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查看答案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查看答案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