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

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有三段,可以据此总结该记者的态度,英法美三国在上海租界享有独立的权力,城市管理很好;上海警队组织完善,警力充足,治安良好;上海城市基础建设良好,公共设施完备。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纽约时报》的记者是外国人,他对上海租界的报道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相对公正客观的实时报道,一方面是因为身份不可避免的主观局限性。符合事实的部分主要从该记者的具体描述可以看到上海的治安、城市基础建设等确实做得较好,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另一方面,他从自己外国人的角度上看待租界,因而没有看到这种“国中之国”对于中国主权的损害,这是作者主观局限。 考点: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名师点睛】租借和租借地是有区别的。租界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贸易的一定区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的据点。“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查看答案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查看答案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查看答案

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严复的《天演论》

C. 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查看答案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