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材料二  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英两国经济方式的差异。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李鸿章的主张。简述该主张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1)差异:中国:小农经济(农业为主),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工业为主)。 变化:耕与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出其中2点给2分) (2)主张:中国的制度比西方先进;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1点2分,2点即可得4分)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由“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可以概括出中国:小农经济(农业为主),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以概括出中国的制度比西方先进;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开展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时间的限制。改革方面可以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回答;开放要从浦东的开放和对内地深入开放的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南方谈话 【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有这样的字样:“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广告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广  列强垄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孔子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所损伤是为不孝。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剪发易服”法令的出台,以及“保辫会”的出现,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B.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C.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D.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查看答案

“文革”时期,毛泽东的诗中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句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着装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①和平年代军队的地位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②与世界接轨,融入国际潮流

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④服装业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