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

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

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涉及到了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各郡县举孝廉人数上出现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是想郡国并行制,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得到根本的解决,不 存在限制王国势力这样的情况,故 A 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察举制的变化是从原来的各地平均到现在有多差距,是减少了选拔人数,不是增加选拔人数,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经过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根据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的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这体现了差别,都举1 人这又体现了平等,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世家大族特权的削弱,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

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查看答案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查看答案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查看答案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11—6世纪的重要资料

 

查看答案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