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1)关系: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开门授徒,著书立说。背景: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成为官僚政治的工具。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从材料一的前部分“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可得出。而时代背景,学生回答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 (2)这种变化,从“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得出答案。而原因,则直接从材料二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归纳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知识分子·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用材料的形式为素材命题是一种新的创意,材料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解答历史材料型试题呢?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材料型试题。“一看”是指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二审”是指审问题,明确解答方向。“三作答”是指回归教材,落实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查看答案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