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

“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这里的“他”是(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A项错误;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庄子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只有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墨子认为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与材料信息“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不符,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关于形成的背景:政治上,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查看答案

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查看答案

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现端倪;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进一步强化世界经济秩序。

——据2014年四川省历史高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请回答: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现端倪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儒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儒学的传播方式。

(2)以西汉董仲舒对儒学的阐释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