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合理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

合理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B.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C.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理解。A项“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说法错误,而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分封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利中央集权,易形成地方割据,B项说法正确;三省六部制不是地方行政体制,而是中央行政体制,C项错误;D项“满洲族”说法错误,应是蒙古族,其为元代。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盛行时间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确立于元,推行至今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认识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使和魔鬼”是民族主义扮演的两个角色。在下列事件中民族主义起促进历史进步作用的是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一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1905年同盟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自唐后中国分裂时间越来越短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B.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查看答案

不同国家、民族在不同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梦”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也有着不同的“中国梦”。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查看答案

清圣祖在他的“圣谕十六条”里特别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秩序以及仁慈、服从、俭约、辛勤工作的美德。康熙又挑选一群满汉大学士与之精研四书五经。皇帝研读儒家经典、勤练书法的消息被“走漏”给群臣知悉后群臣盛赞他是“圣君”。该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圣祖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B.传统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

C.清朝缓和民族矛盾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实行文化专制以加强君主权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l957 一l977 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