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1)特点:中国士绅:①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②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役;③主要在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自发地发挥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英国贵族:①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②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③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2)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后来,束缚了英国现代化,最终走向穷途末路。(4分,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士绅的政治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注意从“(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等方面概括材料可知,中国士绅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役;主要在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自发地发挥作用。 英国贵族“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说明英国贵族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说明英国士绅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原因,要结合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2)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要结合君主专制、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等方面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中国士绅曾经起过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士绅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乡村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士绅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了文化的延续。英国士绅曾经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后来,士绅束缚了英国现代化,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门阀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用材料的形式为素材命题是一种新的创意,材料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解答历史材料型试题呢?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材料型试题。“一看”是指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二审”是指审问题,明确解答方向。“三作答”是指回归教材,落实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想到你生活中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见到你,与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决不会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疯狂军阀压迫的痛苦……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连,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1938年5月陈怀民烈士的妹妹陈难写给日本美惠子女士其丈夫战死于武汉空战的信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难给美惠子写信的目的以及反映了哪些抗战史实。

 

查看答案

下表中四川数据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江苏

4.7%

0.9%

湖北

5.8%

5.6%

湖南

6.6%

8.2%

四川

6.1%

12.3%

河北

3.9%

0.8%

 

 

 

 

 

 

 

A.抗战形势的发展

B.国民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C.中国经济重心的变化 

D.国民党的统治范围扩大

 

查看答案

近代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老北京的正阳门“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八国联军占据北京          D.清末新政

 

查看答案

电视剧《井冈山》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台词“山沟沟里的共和国很快就要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的共和国”出现的原因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

C.中共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D.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机关转战陕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