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性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1)一方面天朝面临危机,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西方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国内则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方面,清朝开始自救,洋务运动开启。(2)中西国情差异(政治、经济);反对侵略(通商、传教);学习西方不利于中西双方(政治、经济)。(3)小论文: 观点参考:该信虽系他人伪托而成,但很有史料价值。一方面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通商和传教中的侵华罪行。另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外国通商、传教的态度,这在当时许多中国人中会有共鸣;但它的论说却反映出深重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轰开国门时期士大夫的矛盾、复杂心态。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 第(1)题可从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洋务运动的兴起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题由材料中的信息“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即可得出“中外国情不同”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即可得出“学习西方不利于中国”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今者通商、传教之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即可得出“反对西方侵略”的结论。 第(3)题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可从其对西方侵略的揭露和对西方文明的矛盾心理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题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伦敦形象

在我的头脑中,没有把对伦敦的看法与骄傲联系起来的念头。伦敦的可怕形象总是让我担心,使我沮丧的是如下一个巨大而令人惊骇的事实,数百万人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聚集在这条高贵之河(泰晤士河)两岸,各自在自己的巢穴工作,彼此不关心或不了解,……对无以数计的成千上万人伤残死亡毫不在乎。六十年前,一位伟大的英国人科贝特,就已将伦敦视为大瘤子。如果当时它就是一个大瘤子,现在又如何呢?它还是一个肿瘤,它把乡村地区半数人连骨头带血地都吸进它那狼吞虎咽塞饱了的肚皮里。

——伦敦郡议会的自由党主席罗斯伯里勋爵(1891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伦敦在作者眼中的主要形象特点。

(2)据材料判断作者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信息,思考导致作者如此评价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查看答案

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查看答案

贵族与平民的斗争

根据在某些细节上有各种说法的传统记载,在贵族与平民斗争最严重的一个时刻,即公元前462年,护民官阿尔萨针对执政官治权的擅断提出控告,要求创设“有关执政官治权法律的五人起草委员会”。这项建议遭到元老们激烈反对,在当年被推迟审议,第二年又由护民官再次提出,它成为那几年中两个阶层尖锐斗争的焦点。最后在公元前454年,护民官们抛弃先前那个建议,提出较温和的要求:“决定停止两阶层间的斗争,建立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立法委员会,颁布对双方均有益并且使双方拥有平等的自由权的法律规范。”这种想法得到接受,但在立法者问题上出现分歧,人们开始派遣一个特使团去雅典学习梭伦的法律和其他希腊城邦的制度。

——摘自【意】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问题:

(1)该历史事件发生时,古罗马的政体形式是什么?“立法委员会”成立后,颁布了哪部法典?

(2)依据材料,护民官的立场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护民官们的斗争?

 

查看答案

运用以下历史史实,最适合开展的研究主题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冷战

A.近现代国际格局演变B.欧洲全球秩序的兴衰

C.世界经济一体化轨迹D.战争危机与和平探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