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 【苏】列宁

材料二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 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三  《二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旗帜》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二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最终形成的?

 

(1)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签署《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引起日本强烈不满,伺机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2)事件:慕尼黑阴谋。(3)法国败降后,英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赞同。随后,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美、英两国扩大对苏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解析】 试题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可从华盛顿会议上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日本的限制所带来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2)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可知此应为慕尼黑阴谋。第(3)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可从英美联盟的形成、英美扩大对苏援助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等角度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到18世纪的英国历史被认为是从初露锋芒到走向极盛的历史。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诸多因素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3)比较上述两种制度革新后的主要不同点。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查看答案

1930年《内政年鉴》的调査:山东、山西、河南缠足之风依然很盛,……江苏、浙江、广东缠足风俗基本上已经消失。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依旧深远

B.国民革命推动了风俗变革

C.社会风俗深受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

D.沿海地区严令禁止缠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