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

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似的向西洋主人沥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鲁迅《看镜有感》1925年

(1)1925年的中国呈现怎样的社会特征?

(2)概述材料中汉、唐及宋三个历史时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基于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1)1925年的中国政治上分裂割据;文化新旧交迭(旧学更新),中西碰撞(西学东渐)。(2)汉人将大宛的葡萄、西域的海马等新事物刻在铜镜上作为装饰,唐朝皇陵前树立“带箭骏马”和“鸵鸟”,足见汉唐时期对于外来事物的悦纳,体现了两朝大气谦和、自信闳达的时代风貌。宋代铜镜大多没有纹饰,一味强调自身传统,说明宋人对待外来文化相比汉唐逐渐走向消极。(3)略。 【解析】 试题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政治上可从国民大革命时期战争不断、文化上可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唐人也还不算弱”可知汉唐时期的大气谦和、自信闳达。由材料中的信息“宋......衰弊陵夷......每遇外国东西,便......推拒”可知宋代对外来事物逐渐抗拒。第(3)题主要考查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评述的能力。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8年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的文章称:“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摘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从甲、乙、丙三类思想中概括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来源。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途中见闻)我船升旗,来船亦升旗。……来船船人皆升桅,舟中乐作。……因询船主:“升旗何也?”曰:“所以告也。”“彼亦升旗何也?”曰:“报也。犹曰公使在船,已谨知矣。”……“彼船人升桅而立,何也?”曰:“示敬也,犹之列队也。升桅而后可以示远。乐,所以作军乐也,以为列队之节也。”……(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列国殆远胜之。

西洋一切事情,皆著之新报。议论得失,互相驳辩,皆资新报传布。执政亦稍据其所言之得失以资考证……(执政)所行或有违忤,议院群起攻之,则亦无以自立,故无敢有恣意妄为者。当事任其成败,而议论是非则一付之公论。《周礼》之讯群臣、讯万民,亦此意。

——摘自《郭嵩焘使英日记》

【注】郭嵩焘(1818—1891),湖南人,29岁进士及第,曾任湘军幕僚。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5年至1879年担任驻英公使。

(1)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中国正经历哪一历史事件?

(2)概述材料中郭嵩焘对英国的感受。

(3)你如何评价郭嵩焘的使英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注】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

(2)结合13世纪前后的史实,简述“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的表现。

(3)你如果看待“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德、俄、荷等国)。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根源在于(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

B.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