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等治国原则。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1)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3)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任意三点,3分)启示:改革要关注民生(得民心);改革者要德法并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的识记。材料一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指的是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指的是奖励耕织;“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2)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取信于民;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再根据材料,我们能发现商鞅变法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对秦朝后期的影响,由于法家对人们的约束过度,导致社会治理十分的恐怖,因此才会产生秦末农民起义。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从所学知识中寻找。因此我们要借鉴的就是要扬长避短,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 【名师点睛】对于法律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因此它的阶级色彩深入贯彻到法律条文的方方面面。其次我们要明确法律的约束性要求是根据时代来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决定了法律的严格度。在现今的环境下,深入贯彻依法治国至关重要,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查看答案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C.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查看答案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习惯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