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 …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 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3)材料四体现了王安石怎样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3)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一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市场贸易的条例,也就是所谓的市易法;材料二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均输法;材料三是苏辙对王安石变法中有关土地的项目的看法,结合所学可知是青苗法。对于成效来说,我们只需要回答积极效应,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即可。 (2)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歌赋,注重成绩名利。这也是科举制的弊端之一,此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宋代的文官制度,也就是用文不用武,导致“满朝朱紫尽降臣”。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针对宋代科举制的弊端,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明代的儒家思想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因此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改革考试内容,主张对学生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进行考察。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和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晚清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主要是指(  

A.农民受村社控制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赎买份地                  D.许多农民重新受到封建剥削奴役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