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侧重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1)特点:革命性;中庸式(或折中);法律面前一视同仁。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 (2)特点:涉及的领域广;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没有完全西化。作用:政府首先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加紧建设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进而扶植和保护私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革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或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已经强调过,主要就是它的突破之处,也就是革命性和中庸性。由于此次改革还是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所保守,因此侧重点也就是为了缓和矛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一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很多内容都是直接引用或者兼收并蓄,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与日本的当地文化相互结合。对于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只要分析改革中的具体措施,就可以得出政府所起到作用,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要忘记阶级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的创新,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就是历史的倒退。因此我们说改革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意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 …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 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3)材料四体现了王安石怎样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晚清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