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其中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悖的是( ) A.芍陂 B...

下列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其中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悖的是     

A.芍陂      B.都江堰       C.漳河渠      D.郑国渠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即水利工程所取得的效果不是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郑国渠是韩国(国名)郑国(人名)主持修建的,郑国被韩国派到秦国修水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之无力吞并七国,但郑国渠修建起来后,有利于灌溉,这与主观目的相悖,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水利工程与主观目的一致,排除;B项水利工程与主观目的一致,排除;C项水利工程与主观目的一致,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经济·农业水利工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由下图1到图2的转变过程,从根本上说明了     

A.古代中国的农民具有聪明才智

B.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特点

C.工具革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关键

D.古代中国农业灌溉方式多样

 

查看答案

药祖神农(见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

B.使用大镰收获

C.推广牛耕技术

D.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侧重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 …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 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3)材料四体现了王安石怎样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