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里的“变异”主要表现为( )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B.白银大量流通,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C.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统治者严格限制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
C.坊市制度已经崩溃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