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国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群臣上下?且系年轻经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获得的情报: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评价: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解析】 试题解析:第一问琦善获得的情报从材料中概括即可,注意要逐条列出,不要遗漏。第二问要从两方面回答,既要看到他对英国国情有一定的了解,又要看到他的妄自尊大、天朝上国的情节在里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编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整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古代中国的权力监督。

材料三: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的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材料二: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袁世凯一路南下,11月1日攻占武昌,数日内又攻占汉阳。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等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11月9日写给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省无不拱手听命者。”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妥协的结果。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查看答案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

 

查看答案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用图示法表示的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

④成立北约

⑤朝鲜战争

A.B.

C.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