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论述先秦某学派思想的一篇论文中,含有关键词“显学、尚贤、非乐”。该学派是 A.儒...

论述先秦某学派思想的一篇论文中,含有关键词“显学、尚贤、非乐”。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显学、尚贤、非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家思想的特点,故D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排除。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法家主张法不阿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苏俄在人口资源、经济技术总量规模和地缘政治优势等方面已经显示出欧洲的衰落和美苏的兴起。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重建方式集中体现出两国的崛起与创见。

——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材料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非战公约》……其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材料三    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所提美苏重塑世界秩序的“创见”分别指什么?美国“创见”的最后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翰逊作出上述评价的依据。说明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亚非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

(4)依据材料四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两个典型事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    从1931年日本人入侵中国东三省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那些想要打乱国际秩序的人都曾使用过武力,而那些希望保持住国际秩序的人却从未动过刀枪。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此被那些从不接受上次和约的国家发动起来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本从属于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高兴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材料四    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何为“新秩序”?为什么说“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何要“打乱国际秩序”?而那些“希望保持国际秩序的人”为何“从未动过刀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战后初期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绝对意义上,20世纪发生的集体暴力比过去十个世纪发生的还要多。在1900~1999年之间,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国内的新战争。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故而蒂利称20世纪为“暴力的世纪”,霍布斯鲍姆则将1914~1991年人类的历史称之为“极端的年代”。

——闾小波《从对抗到和解》

材料二    ……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政治结果。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

材料四    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上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这部分是因为美苏同时拥有核武器。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为“长期的和平”。

——美国哈佛大学阿基拉·艾里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被称为“暴力的世纪”、“极端的年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欧洲与1914年欧洲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A地区与B城市之间的历史关系。该关系形成后到二战爆发,德国有何“得寸进尺”的军事行动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恐怖的平衡”和“长期的和平”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查看答案

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

A.步枪里的玫瑰               B.向新纳粹主义说

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         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查看答案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