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探索历史的奥秘】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

【探索历史的奥秘】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材料信息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材料可知破解克里特文明需要涉及考古专业、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等。 (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 :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等可知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求证的认识。要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必须依赖于新材料和新技术、新方法。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代的历史文明•克里特文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探索历史的奥秘】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房屋遗迹来看,其中既有10平方米左右的木骨泥墙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多达100~200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在三星堆古城范围内,还发现陶窑、玉石器作坊以及大量手工成品、半成品,遗址内发现的陶质坩锅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有青铜器作坊的存在。

——陈德安、魏学峰、李伟纲《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

材料二   三星堆时期,……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手工制作的平民阶层,与从事农业和畜牧渔猎的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情形等方面都有了很多不同。正是这种分化,促使了早期城邑的出现,加快了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

——林雅嫱《三星堆遗址的人类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三星堆古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指出加快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三星堆遗址中的哪些发掘成果可以为之提供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研究我国古蜀文明的基本方式。

 

查看答案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17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25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经增加到250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第57页

材料三: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材料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9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资料王恩永《人地文化》

材料五: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25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经高达392万,外国侨民更达到15万。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554万,外国侨民也还有28000人。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471万,占总人口的85%,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400万。

——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4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3)归纳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4)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以人口迁移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查看答案

[探索历史的奥秘],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材料二   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查看答案

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是

A.世界遗产委员会              B.世界遗产中心

C.世界遗产保护处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